麻山中学农耕实践基地硕果累累,学生亲手种植富硒水稻直供校园食堂
近年来,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,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。麻山中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将农耕实践基地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体系,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农耕文化,感受劳动的乐趣。近日,该校农耕实践基地迎来了丰收的季节,学生们亲手种植的富硒水稻喜获丰收,为校园食堂提供了新鲜的食材。
麻山中学农耕实践基地位于学校附近的一片肥沃土地上,占地面积约20亩。基地内种植了各种农作物,包括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蔬菜等。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,亲手耕种、管理、收割,亲身体验农耕的艰辛与快乐。
在这次丰收的富硒水稻中,学生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。从播种、施肥、除草到收割,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的汗水。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,富硒水稻终于迎来了丰收。金黄的稻谷沉甸甸地垂下来,学生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。
“这是我们亲手种出来的富硒水稻,每一粒都充满了我们的心血。”一名学生兴奋地说。富硒水稻富含硒元素,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,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。麻山中学将这部分富硒水稻直供校园食堂,让学生们能够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,同时也为食堂提供了绿色、健康的食材。
据了解,麻山中学农耕实践基地的建设,旨在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、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。通过参与农耕实践,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农业知识,还锻炼了身体,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。
“在农耕实践中,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种植农作物,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。”麻山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,通过农耕实践,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的道理,从而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。
此外,麻山中学农耕实践基地还吸引了周边社区的关注。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基地参观,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农耕文化,体验劳动的乐趣。一位家长表示:“这样的实践活动很有意义,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,既锻炼了身体,又增长了见识。”
丰收的喜悦不仅体现在麻山中学农耕实践基地,还辐射到了周边社区。学生们亲手种植的富硒水稻直供校园食堂,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健康、美味的食材。这不仅丰富了校园饮食文化,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关心。
总之,麻山中学农耕实践基地的丰收,不仅是对学生们辛勤付出的肯定,更是学校践行素质教育、传承农耕文化的生动体现。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,麻山中学的农耕实践基地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,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学习、成长的机会。
- • 上栗县“屋场夜话”数字平台启用,村民扫码提诉求24小时响应,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
- • 《文廷式肖像荣登“国家宝藏”,动态画卷再现戊戌变法幕后风云》
- • 芦溪高压电瓷研究院揭牌仪式隆重举行,百万伏特高压绝缘子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
- • 萍乡创新婚俗:低碳环保新风尚,客家传统焕新颜
- • 光伏农场4.0版启用,双面发电板下种出富硒黑木耳,绿色能源与农业创新完美结合
- • 文廷式诗词AI续写平台开放,维新派风格新作涌现
- • 香港爱国教育交流基地落户萍乡,两地师生互访常态化,共筑爱国情怀
- • 萍乡市乡村“家风积分银行”上线,道德积分助力创业梦想成真
- • 濒危花果雕刻技艺焕发新生:非遗工坊助力300名留守妇女重拾生活希望
- • 莲花县“妈妈车间”模式升级,留守妇女月均增收4000元,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“萍乡话表情包‘傩仔说’刷屏,下载量突破500万人次,方言魅力席卷全国”
- • 萍乡全市中考改革落地,创新“学科+实践”综合评价体系引领教育新风向
- • 全国首座“零碳陶瓷工厂”投产,氢能烧制技术助力减排90%
- • 农耕非遗研学线路荣登全国十佳,年接待学生突破50万人次
- • 湘东霉豆腐制作技艺传人收徒,30名青年返乡传承老味道
- • 湘东区再创辉煌: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落户,富硒农业产值突破60亿
- • 《真理的火种》交响诗在国家大剧院奏响,凯丰音乐盛宴启幕
- • 萍乡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崛起,年产值同比增长45%,绿色动力引领未来
- • 湘东区“油茶+光伏”立体种养模式推广,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
- • 萍乡辣酱产业升级,智能化生产线产能提升10倍,开启智能制造新时代
- • 上栗县搬迁儿童“四点半课堂”全覆盖,大学生志愿者结对辅导助力成长
- • 扶贫小水电收益反哺乡村,助力乡村振兴战略
- • “家校直通车”开通!山区学生周末免费乘专线巴士往返家校,助力教育公平
- • 安源区扶贫夜市开市,脱贫户摆摊日均收入超500元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芦溪老街夜经济焕新颜,非遗灯笼秀与沉浸式赣剧《牡丹亭》点亮夜生活
- • 萍乡辣味经济再升级:“安源红椒”签约仪式启幕,智能机器人媒介助力产业飞跃
- • 萍乡市城市书房全覆盖,24小时自助图书馆达50座,打造全民阅读新风尚
- • 九旬“打锡歌”传承人收徒,濒危曲目抢救成功,麻山镇文化瑰宝焕发新生
- • 芦溪缩龙舞动元宇宙,VR全景展演登陆国家级文化云平台
- • 略下村扶贫专干刘佳玉:见证从贫困户到帮扶者的蜕变之路
- • 湘东皮影戏跨界合作,演绎《安源大罢工》红色主题新剧目
- • 城郊高枧村千亩荷花盛开,莲香摄影大赛邀您共赏夏日美景
- • 金山镇“智慧果园”启用,机器人采摘脐橙效率提升70%
- • 安源社区老年食堂创新推出“低辣套餐”,满足传统风味与健康需求
- • 莲花县甘祖昌干部学院荣膺全国红色教育基地,年培训学员突破十万人次
- • “莲花血鸭制作标准发布,百名厨师同炒刷新吉尼斯纪录:一场美食盛宴的传奇诞生”
- • 湘赣边劳务协作平台正式上线,助力2万名脱贫群众跨省就业增收
- • 教师评职称取消论文硬指标,教学实绩成为评价核心
- • “武功山云雾茶”荣膺欧盟有机认证,跨境直播再创销售奇迹,单日销售额突破千万大关
- • 长平乡黑山羊精深加工园投运,预制羊肉出口中东,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萍乡废弃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引资80亿,打造国家级光伏示范园
- • 全国首个“碳中和农业试验区”落户莲花县,碳汇交易惠及千户农民
- • 湘东区携手京东打造冷链物流枢纽,农产品48小时直达北上广
- • 萍乡炒粉挑战赛引万人参与,冠军5分钟炒粉50碗破纪录,美食盛宴再掀热潮
- •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服务标准化,累计服务超5000课时,点亮希望之光
- • “名人菜”美食地图发布,孔原最爱腊肉入选非遗食谱,探寻非遗美食之旅
- • 生态护林员岗位扩招至800人,年工资增至2万元,助力绿色家园守护
- • 芦溪县创新扶贫模式:扶贫荣誉积分制助力创业贷款
- • 上栗县匠心独运,非遗技艺点亮烟花婚礼浪漫夜
- • “安源工运主题沉浸式剧场”开演,游客化身1922年罢工工人,共赴历史征程
- • 《存悔斋集》英译本全球发行,刘凤诰作品入选哈佛东亚研究书单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
- • 萍乡勇立潮头,发布全国首个“富硒农业碳汇核算标准”,打造农业碳中和示范市
- • 萍乡市中央厨房项目投产,20万学生受益营养餐覆盖新篇章
- • 萍乡:老工业城市焕发新活力,数字经济规模三年翻两番
- • 萍乡非遗婚服租赁服务兴起,百年夏布嫁衣成年轻人新宠
- • 张佳坊乡玉皇山古道修复完成,徒步寻迹徐霞客游记石刻,感受历史与现代交融之美
- • 濒危技艺焕新生:非遗传承人直播带货月销百万,助力传统花果雕刻技艺传承与发展
- • “刘凤诰探花故里活化工程启动,AI挑战清代才子,文化传承新篇章”
- • 青山镇青年返乡创业,辣味食品“醴小吖”月销突破3万份,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
- • 安源路矿遗址公园荣膺国家工业遗产,井下剧场重现《工运风云》实景剧
- • 湘东傩面具惊艳威尼斯双年展,雕刻大师荣获“国际非遗大使”称号
- • 荷花仙子全球选拔赛盛大启幕,冠军荣耀代言“太空莲”元宇宙展厅
- • 武功山野菜深加工项目投产,冻干蒲公英茶进军日韩市场
- • 萍乡话输入法APP上线,方言保护条例纳入地方立法:传承方言文化,守护地方特色
- • 全省首个扶贫产品直播产业园盛大开园,年销售额突破3.5亿元,助力脱贫攻坚战
- • 千年酒香传承,米酒酿造大赛千人斗曲,百年酒坊推出“微醺文创盲盒”引热潮
- • “萍乡话表情包‘傩仔说’横扫网络,下载量突破500万人次!”
- • “莲花‘开秧门’民俗荣登省级非遗名录,千人插秧赛展现农耕智慧传承”
- • 花炮企业转型升级,助力文旅产业发展,带动1.8万名脱贫劳动力就业
- • 上栗县花炮安全操作员持证上岗,2000名脱贫群众获高薪岗位
- • 萍乡春锣非遗传承人创吉尼斯纪录,千人方言说唱致敬朱益浚:一场非遗文化的盛宴
- • 武功山竹筒饭荣膺“中国地标美食”,每日销量突破2000筒